■范小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这对于未来一段时期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蕴含深刻的理论逻辑科技创新体系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服务机构等组成,由于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知识溢出、价值回报和风险特征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各类创新主体所承载的功能与分工不同。
企业既是经济发展主体,也是规模巨大、需求敏锐、活力强大的技术创新主体,在前沿研究与技术创新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客观需要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需求敏锐的天然创新者,能够及时掌握市场重大创新需求和趋势,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热点和难点,拥有最为丰富多元的创新人才、创新资本等要素资源,诸多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成果多源于企业创新或再创新。
随着信息、生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迭代,不仅需要企业聚焦市场需求开展广泛技术创新,更需要开拓深度的前沿科学研究我国现行科技创新体系脱胎于政府主导模式,经过持续深化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仍不够突出,企业研发能力不强、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明显,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障碍仍然存在,影响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深度,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企业前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等定位,增强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有机融合。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坚持“四个面向”的必然选择企业活跃于经济和技术主战场,具备前瞻捕捉市场机会、把握技术发展脉搏、创造社会新需求的优势,坚持“四个面向”,破解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卡脖子”技术、供应链安全、原创技术等重大问题,需要更加突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夯实企业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等自主功能,发挥好企业需求洞察力强、发现问题快等优势,通过政府组织引导机制和市场敏捷调节机制,聚焦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现实问题,聚合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创新力量,攻坚突破重大前沿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等,增强服务“四个面向”的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要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要突破约束产业链循环的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顺循环体系,有效降低内循环重点产业链环节的外部依赖度,提升产业链质量和价值链地位,管控全球性供应链变动所引发的风险,增强供应链韧性。
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迫切需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企业科技研发能力转化为产业链创新实力,突破关键技术和工艺,解决制约产业链衔接的关键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先进工艺等卡点堵点,畅通产业链上下游循环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需要关注的问题
科技创新体系具有复杂生态系统特征,创新主体间存在相互联动演变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核心是挖掘企业科技创新巨大潜力,增强科技型企业重大战略科技需求、重大产业技术等领域攻坚突破能力,要防范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妥善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要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与强化产学研合作相统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非要弱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地位,而是既要发挥好企业创新资源、洞悉需求、科研组织、运作机制等方面的优势,也要发挥好研究型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前沿基础研究、学术自由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定位清晰、分工协作的共同创新局面,进一步增进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联系,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增强协同创新的同频共振效应。
二是要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与创新科技治理机制相衔接作为国家战略部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属于战略性、制度性安排,需要从科技治理机制层面出发,进行系统性安排,从管理制度、分配方式、引导政策、政府投入、组织模式、重大科技专项等多层次多方面,构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制度规则,改革不符合、不相符的政策制度和做法。
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主要措施接下来的5—10年,是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的关键时期,要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坚持“四个面向”,优化科技创新治理模式,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把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切入点,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主要措施:一是强化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二是推动科技企业全产业链创新,三是完善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的系统性制度,四是扩大企业开放创新,五是培育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作者系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智库负责人、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工程师